Q:
HFD和STZ诱导二型糖尿病中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保证造模型的成功性较大?
A:
对于STZ的使用:STZ不稳定,易失活,在配制和注射过程中应全程避光操作,配制好的溶液置于冰上,20min内完成注射,如果动物数量较多,可分批配制STZ溶液注射。
STZ对水和光不稳定,但是在-20°C密封干燥避光,可以储存3年。溶液状态不稳定,产品在水中α构型室温半个小时就会转变成β构型并达到平衡。建议现配现用。第一次使用时可根据估算的单次用量在干燥避光的环境下分装,干燥冻存。
每次注射STZ之前,动物需禁食6-12h,可提高β细胞对STZ敏感性,增加造模易感性。
不同个体对链脲霉素的β细胞毒性的敏感性差别较大,推荐使用雄性大鼠(雌性可能成模率差;小鼠对STZ的敏感性不高可能需要更大的剂量)。注射前禁食不禁水可增加胰岛β细胞对STZ的敏感度。对模式动物进行STZ注射时一般要求快速注射。
对于饲料的使用:留意老鼠吃没吃,使用木屑垫料防止小鼠吃玉米芯垫料。饲料需低温保存,每2-3天更换一次,防止变质。
糖尿病动物多饮多尿,一定要保证动物饮水充足,饮水不足可能导致动物死亡。勤换垫料,防止动物发生感染。
A:
分为结构检测和功能检测。
结构检测一般是使用电镜观察或者搭配荧光染料来可视化观察。
功能检测主要集中在ATP检测或者膜电位的变化(这两个也可以通过荧光技术检测),还有呼吸链活性(可以通过检测呼吸链相关酶的活性)、对于线粒体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可以通过PCR或者WB等手段来进行检测。
Q:
目前线粒体和糖尿病研究方向不确定,怎么确定研究方向?
A:
通过组学技术先进行一个研究方向的大致筛选---差异蛋白、基因、差异信号通路---然后通过基因过表达,基因敲除或者相关蛋白的抑制剂、激活剂作用研究相关的生理功能变化,从而确定某种作用机制的关系。
Q:
找到了相关的线粒体中的研究靶点怎么找到相关的靶点药物?
A:
如果先从已有研究的药物分子中选择,可以筛选相关靶点及信号通路的已有药物,进行活性筛选。如果要求创新性,可以根据靶蛋白的结构做虚拟筛选,或者在已有作用的化合物基础上做先导化合物优化,再得到的新结构中选择匹配度较高的一些药物再进行活性测试。
Q: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这些组学技术怎么筛选到差异表达蛋白或者代谢物的富集通路?那么多通路怎么找到目标的研究通路?
A:
在组学得到的数据中可以筛选显著性,变化倍数比较高的差异蛋白或者基因,然后利用数据库(如KEGG、GO)对这些差异物质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选择多种差异蛋白基因都显著富集代谢通路。或者建议做多组学联合分析,如果从基因、蛋白、代谢等层面都发生了显著差异,那么就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目标通路。
Q:
不同的糖尿病研究目的都可以选择HFD+STZ模型吗?
A:
不完全可以。
HFD+STZ(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模型确实是研究2型糖尿病(T2DM)最常用的一种动物模型之一,它比较好地模拟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受损的双重机制。但是否选择这个模型,取决于你的研究目的。对于研究发病机制研究:尤其是涉及“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受损”双因素的病理过程。或者是药物干预验证:比如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促分泌剂等)的效果验证。适合使用 HFD+STZ 模型。但是对于单纯胰岛素抵抗研究或者肥胖或脂肪代谢异常本身(而非β细胞损伤),单纯 HFD 模型可能更合适。对于免疫学机制研究:STZ对β细胞的损伤与机体免疫攻击关系不大,因此不适合研究T1DM或胰岛炎症的免疫学机制,NOD小鼠更加适合。对于慢病进展研究:HFD+STZ模型常常导致病程较急,不能很好反映人类T2DM缓慢发展的全过程。可以选用一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的小鼠,比如db/db, ob/ob小鼠等。
A:
饲料是不是变质:一般2-3天更换;饲料的口感、气味:一般为纯化型,口感不如谷物型饲料,一般采用七天换食或者断食法;小鼠是不是吃了其他垫料,比如玉米芯垫料;小鼠状态:是不是受到霸凌,建议分笼;其他情况及时反馈排查原因。